第六十七章 招贤纳才(1 / 2)

左良玉这边,正蠢蠢欲动谋划造反之际,九江城中的太子王明,这些天来,却是一直在思虑着另一件事情。

那就是,招贤纳才。

他打算,在九江城现在尚是稳定,朝廷新的诏令尚未到来之时,抢先去谋求几名趁手的人才。

无论什么时代,杰出的人才,都是最为重要的。

王明最想招揽于手下者,便是明末英雄,阎应元。

阎应元,字皕亨,直隶通州人,明末抗清名将,民族英雄,江阴抗清三公之一。

弘光元年夏,阎应元为反抗鞑清的剃发令,曾率十万义民,起义于江阴城中。当是时,城外的二十四万清军,两百余门重炮,阎应元凭一腔孤勇,竟守得城池足足八十一天,并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,死了七万五千人,简直是了不起的奇迹。

这般壮举,史称江阴八十一日。

可惜,最终还是因寡不敌众,力尽城陷,江阴城重归一片腥膻。城破之日,全城义民皆是忠肝义胆,竟无一降者,后被清军屠戮,以致全城数十万人,幸存者竟仅有老幼五十三口,可谓悲壮之极。

而阎应元在被俘之后,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,竟被刺穿胫骨,“血涌沸而仆”,终于英勇就义。

这样一位杰出的明末英雄,王明不希望在这个自己穿越而来的世界里,再让他经历同样的悲剧。

这样的出类拔萃的人才,若仅仅是为了给南明陪葬,实在太过可惜。而如果能让这样杰出之辈为自已效力,对王明来说,无异于是如虎添翼。

而现在这个时刻,读过明史的王明知道,正是挖掘此人的大好时机。

因为此时的阎应元,刚从江阴典史一职解任,正准备前往广东英德县担任主簿,但是,因为母亲突然生病,使他无法离家远行,只得在家中照料母亲。

只可叹,母亲不久便亡故,而阎应元在安葬母亲后,还未来得及赶赴广东,清军已是急迫城下,那江阴城知县林之骥,遂举城降清,阎应元息了做官之愿,准备归家终老。

只不过,树欲静而风不止,清廷随及下发了剃发令,阎应元陈明遇等人不愿失去故国衣冠,向鞑子受辱屈膝,乃聚众集民,起兵抗清,于是便有了后面的英雄故事。

故而,此时的阎应元没有官职在身,全家皆是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的自家庄院居住,实是最好拉拢之时。

说起来,利用早已知晓的历史,来为自己拉拢人才,这也算是穿越者的一种小小福利吧。

王明思虑既定,便仔细措书一封,盖了自己的贴身印信,随后就把贴身奴仆穆虎唤来客厅。

“穆虎,现在脚伤如何?”穆虎入得厅来,王明立即关切问道。

穆虎心中泛起一丝暖意,立即回道“多承太子都督记挂,在下的脚伤,早就好了多时了,先前走路还有些瘸拐,现在走路,基本已是完全正常。”

他说完,立即快步在原地来回走了数步,倒是真的腿脚轻便,全然无碍。

王明微笑点了点头,便低声道“穆虎,你腿脚既好,那孤有件紧急之事,要派你前去办理,你可愿么?”

穆虎一怔,立即回道“在下性命都是太子所救,太子何必这般客气。若有差遣,尽可安排小人前去便是。小人一定竭尽全力,为太子办好此事。”

王明对他这番表态十分满意,便从书案上拿出这封密信,郑重地交穆虎。

“穆虎,现在战事已毕,城外已多有商人往来,左军防守亦是日渐松懈,所以,孤打算命你假扮成一名行脚商,带上数名从仆,从九江赶往南直隶江阴,去找一个名叫阎应元的去职典史,力邀此人前来九江,任我军前赞画。”

王明言语切切,将要如何去见那阎应元之事,向穆虎讲了个仔细。

穆虎本是机灵之人,又向来办差惯了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