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它的样子就觉得像外星生物一样,或者说给人一种远古生物的感觉。
其实鹦鹉螺还真就是一种孑遗生物,就是俗称的活化石。
它现在的外表和习性跟它们上亿年前的祖先没有太大的变化。说到这里,大家应该听说过一个词叫做“菊石”。
菊石是鹦鹉螺已经灭绝的亲戚,现在有很多化石留存于世,它跟三叶虫和某些植物一样,都是小孩子们科学启蒙的入门级化石,很常见。
别看现在的鹦鹉螺这么小,成年最大的个体贝壳都不超过30厘米。但是在几亿年前的奥陶纪的海洋里,鹦鹉螺堪称顶级掠食者。
那时候鹦鹉螺的身长可达11米,主要以三叶虫、海蝎子等为食,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,它以庞大的体型、灵敏的嗅觉还有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。
虽然现在几亿年的长时间演化,鹦鹉螺的个头变小了,但是它们活了下来,并且外表从以前到现在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。
这不得不说是生物界的一个奇迹,毕竟在这岁月的长河里,很多比它牛叉得多的生物都灭绝了。比喻恐龙比它猛吧,但是它灭绝了而鹦鹉螺没有。
‘果然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东西,还越看越好看。’
刘浩把手上的鹦鹉螺翻来覆去仔细地看着,他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到过鹦鹉螺的照片,现在有实物在手,肯定忍不住认真地查看一番。
鹦鹉螺有类似蜗牛的漩涡状外壳,前面是一堆和章鱼类似的触手,触手中间有一对大大的圆眼睛,看上去还非常的精神,甚至让刘浩感觉到它在瞪着自己一样。
图片
‘呦,你这家伙还挺有脾气的,要不是你在禁吃名单上,就你这眼神,起码把你来一个一螺三吃,清蒸、炭烤、爆炒。’刘浩把鹦鹉螺拿到面前,跟它两眼相对,一边在心里念叨,一边给了它一个恶狠狠的眼神。
虽然鹦鹉螺的名字里面带着个“螺”字,而且还拥有螺类的外壳,但它其实却并不是真正的螺,甚至跟螺类有很大的差距,反而倒是跟乌贼、章鱼是亲戚。
鹦鹉螺这个家伙是现在头足纲中,唯一终生具有外壳的动物。如果不看外壳的话,你会发现它跟乌贼和章鱼一类的动物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。就比如圆溜溜的大眼睛、众多的触手、还有它那靠着喷气反推力来行走等。
说到喷气反推着行走,鹦鹉螺还因为这个,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。
它借由水流不断通过自己的外套膜,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动物体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。
它有这样特别的本领,主要是因为它与真正螺类生物不同。
鹦鹉螺的壳内部有很多被隔断的空间,叫作腔室,只有最外面较大的“住室”容纳鹦鹉螺的身躯。
它内部呈螺旋状被横断隔板分割为一个一个小的“气室”,每个气室中间都有一个小孔,叫作虹管(也叫虹吸管)。它通过小孔贯穿着各个腔室,并在住室下方延伸出来,外观上类似喷气管,实际上也是喷气管。
虹管贯穿于各个气室之间,它的作用就是负责控制和平衡各个气室中水和气体的含量,从而调节自身的浮力,进行自由浮沉和移动。
图片
鹦鹉螺除了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。在仿生科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。
鹦鹉螺的精密构造也是造物的奇迹。它的这一本领和身体构造大大启发了人类潜艇的技术开发和改良。
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,吸水的上浮、下沉方式,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。1801年,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改良建造了一艘名为“鹦鹉螺号”的新型潜艇;1954年,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下水,取名为“鹦鹉螺号”。
鹦鹉螺除了启发人类的潜艇技术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