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长期驻扎士兵,因为没有必要……
在5日姆瓦萨亚还在流星火雨的时候,旁约总司令部就确定要在核心地面战场,艾米莉亚平原这边发动总攻击了。
当天下午,以姆瓦萨亚士兵为主的步兵兵团,从旁约方人工河后兵营出发,进入对岸的交通壕之中,步行急行军前往前方19公里外的火线堑壕。
在艾米莉亚平面地图上,如果说堑壕对峙是竖直的线段,那么交通壕就是横着的线。后方的士兵通过这样的交通壕,可以快速而又安全的抵达前线……
那么有没有坦克车辆的交通壕呢,以前实验过,甚至钢筋混凝土复合装甲地道都在过去百多年中实验过,但都由于跟个笑话似的而被放弃,只有最简单的人员交通壕被保留了下来——
首先是,除了指导导弹外,双方炮击的精度不断提高,二十到三十公里的火炮,误差半径不到5厘米,所以车辆交通壕就是自掘坟墓,根本背离了其躲避防备炮击的目的。
车队、坦克部队,一字长蛇阵进去后,一旦被精确命中,一辆报销堵住了路,整个车队就跟着完蛋。
地道也是这个道理,钻地炮弹、导弹不说,地震一样的每日对轰,就让地道修建基本不可能,一旦出现崩塌,要把地道里的人给安全救出来,都几乎是件无法完成的任务。
费了大功夫挖出来的防御工事,结果变成了自己的坟墓,不说实际伤亡,光对全军士气的打击就十分严重。所以基本没什么地下工事,就算有,那也是在安全的后方。同时也只能算是半地下,毕竟泥土根本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不说,回填就是浪费人工,直接在头顶加盖厚实复合装甲层,再铺一层薄土当视觉伪装完事,例如超级要塞都是这个样……
反正在敌方沙盘上,这类要塞都是精确标注出来,与其掩耳盗铃一样躲躲藏藏,不如大大方方加厚防御来硬抗,只要不让敌人几百上千成万的火炮部队压过来进行过饱和炮击,偶尔零星的导弹、火炮乃至核攻击,都是无伤大雅的。
所以大型交通壕没有出现,但人员交通壕则被广泛应用至今。原因第一条,是其挖掘、施工简单方便,不用挖到3、4米深,3、4米宽,60、80厘米深,半米左右肩宽就行了,人员躬着腰能快步通行就行。
第二,由于挖掘建设简单,不是大型工程,可以随意左弯右绕的迷宫式挖掘,让敌人根本观察、确认不到准确的行军路线,炮击再精确,无法确定目标也是白搭。
还有专门发明出来的,60厘米宽的交通壕挖掘柴油车,其实就是把摩托车的框架前轮改装成翻土大犁轮,先往下压车头,把自己挖到80公分深的标准坑位深度位置后,在拉平车头,以步行的速度向前推进,所过之处,泥土统统被翻卷到两侧壕外堆起来,几百上千辆挖掘车,两两相对开,一小时不但就能挖出一条19公里直达前线的交通壕来了。
第三,防御效果方面,有效的让碎片高爆炮弹,对人员的杀伤几乎降到了零,只要是在交通壕外爆炸,所有四散的碎片就不可能伤到人员。
因此5日这天的战斗情况是,大白天的时候旁约百万大军,微弯着腰进入交通壕,往前线跑步前进。
凯联方面监听到动静,惯例发动炮击,轰炸对面19公里的土地……虽然明知无法有效杀伤旁约方面人员,一发炮弹就算碰巧落进交通壕里面,以人员行进间距、速度,最多也就带走十来人,跟炮弹的消耗不成比例,但对于攻击部队的“欢迎”流程是要走的。
头顶空爆的伤害也能被现代头盔有效防御,加上还有专门防御炮弹的密集阵进行支援……
但战场毕竟不是郊游,如果我方让对方轻轻松松就进入战位,显示不出我方的“热情”,会影响到双方士气,让对方以为这边已经疲软,让我方一线将士以为上面指挥官抛弃他们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