代宗与史朝义之间这条为期两年的休战协议,名义上是为了顾惜天下生灵而罢兵休和,然而实际不过是双方休养生息,为下一次的全面决战积蓄实力而做的准备罢了。
这一点,只从休战后双方仍各陈重兵相互提防,丝毫没有放松戒备就能看出一二端倪——从青州到宋州加上汝州和河南府,唐军在最前沿就屯驻了不下十五万人,斥候细作更是十二时辰从不间断,伪燕军方面同样也是如此。
即便在史朝义统军进攻幽州时,屯驻于边境的伪燕军也绝不会下于十五万人。
此外,据细作的回报,史朝义正在竭力征募兵员,锻造兵械,整军备战,同时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收罗粮草。
在第一次的北伐大战中,因为粮草的匮乏,迫使史朝义不得不寻求以奇兵取胜,结果却是在这一点上反遭算计。
在事后谈及北伐的得失时,李岘和李泌都认为粮草对战事的胜负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。
不过,史朝义纵然想方设法筹集粮草,却不得不受制于人口、土地……
第一北伐战事之后,大唐、伪燕两方的人口比例差不多约是8:2左右。
再者,以气候、土地的肥沃度而言,北方与南方也有很大差距由于人口的迁徙以及朝廷的重视,长江以南的各州县农耕日益兴盛,产粮的比重逐年上升。
江南、荆南各郡一年粮食两熟已完全不成问题,岭南一带,甚至可以实现三熟。
数年前,杨错引进了原产交南的“占禾”在陇右两县试种,结果大获成功。
粮食亩产比之前多了三成有余,随即李岘亲自勘察研究了这种新型稻米,认为可以推广。
目前,江南、荆南、岭南都已开始大面积种植,仅去年一年的收成,就相当于往日丰年的一倍半。
同时,也是在李岘的主持下,淮北开始实行稻、麦轮耕,使往年只能一熟的州县同样实现两熟。
相形之下,只能一年一熟的史朝义治下州郡自然是无法相比。
在这个时代,人口、气候和土地,正是决定粮食产量最关键的因素。
而史朝义,却是无一占优。
仅在粮食地较量上,史朝义就已输了一大截。
而据不久前自幽州而返的刘展介绍,史朝义似乎有意进击渤海国,以此来解决部分粮食问题。
新年过后,严庄正式就任太常卿一职。
而由他所引起的“战争”,却仍是硝烟未散。严庄的那篇《论忠孝》在天下士人中引发了一场大论辩。
围绕的忠孝谁者为先的问题。
成千上万的士人分化成两派——南方士人和部分北方士人赞同严庄的论断。
认为“忠为孝先”对父母之孝只是“小孝”对天子社稷之忠是真正的“大孝”,孰轻孰重一目了然。
另一部北方士人则力主“孝为忠先”他们认为一屋不扫,不足扫天下,对父母不孝,又岂能真正做到忠于天子社稷。
短短的两月时间里,无数名士大儒著文立说,相互驳斥。
论战到后来,严庄这个“罪魁祸首”倒似成了摆设。
杨错听说了之后,哑然失笑。
这个事情从讨论开始,就没有哪一次听到辩出个结果。
永泰元年正月二十五,代宗离长安北上前往邠州、宁州、泾州,视察这三州的百姓安定情况,公爵制、稻种推广情况。
随后还将一路北上原州、灵州,继续巡视军政,安抚地方军民。
特别是前往灵州,视察大唐主力兵马之一的朔方军。
年后刚刚满八岁的代宗五子李逾,也随代宗出行,作为见识民间疾苦,增长眼界的历练。太子李适留下来监国,在药子昂的帮助下,稳定长安局面。
令人哭笑不得的是,从未出过远门的升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