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比喂羊麻烦,所以他压根儿就没考虑。
白荷现在已经彻底沉下心来做她的女大夫了,每天就是看病看孩子,教导柳儿和小芒,其他的心她说不操就不操,就凭这两个男人一个月学到的本事,足够他们折腾一整年不重花样。
她甚至将所需调料的名字和样子都通过绘图的方式交给了他们,能不能找得到,还得看他们的运气。
毕竟不是她所需要的东西,这个朝代就一定会有,她画给他们,也是想看看这个朝代有多少她认识的,她不认识的调料,甚至卫赢说了,下次会把粮店里面的调料全部买下来,拿回家让她自己挑选。
转眼到了三月中下旬,兄弟俩往返六次县城才总算将摆摊所需的东西搬到县城的家。
因为天逐渐热了起来,所以白荷就将自己做的豌豆粉、绿豆粉、红薯粉、土豆粉交给兄弟俩做凉粉。
做凉粉的教程可比做拉面简单多了,一学就会,关键是酱料得搭配好,要不然就不好吃。
除了凉粉外,还从家里运走了两袋麦子,崔家本来就有磨盘还有驴子,磨面粉是不成问题的,家里的大米不多,就没让他们带,虽然空间有吧,但是不好拿出来,所以就建议他们现买。
当然,除了这些,她还让他们带走了一坛子的酸豆角,一坛子的辣白菜,可以做为面摊上的免费小菜。
面好不好吃,全靠汤底和卤子,这两样要是做好了,就不愁没有顾客上门。
因为面摊要开张,所以兄弟俩整日在县城忙活开张前的一切事宜,等三月十八日的时候,正式开张前一天,一大家子都被接到了县城观摩。
招牌挂的是白家面摊,当时起名的时候,兄弟俩同时想到了这个名字,白荷觉得大可不必,可兄弟二人一致认为就该这么写,她也懒得和他们争这个,于是名字就这么被定了下来。
早上这边吃饭都喜欢喝点儿带汤的,所以白家的特色就是鸡汤馄饨,馄钝卖的人家多了,没啥稀罕的,但他们做馄钝的时候,还会拉面,尤其还是又细又劲道的手工拉面,将这面和馄钝放在一起,那就是馄饨面。
馄饨面有清淡的鸡汤原味,还有酸辣鲜香味儿,品上那一口热乎乎的汤,啊……真是绵软舒爽又带劲啊!
如今兄弟俩不仅能拉面,还能擀馄钝皮,一个擀皮一个包,还能兼顾着给顾客盛饭,记得请每个人都点了什么。
这馄钝有韭菜鸡蛋素馅的,还有猪肉大葱馅的,没有紫菜,白荷就用芝麻叶来替代,或者是自己腌制的小菜,只要能提鲜,顾客又觉得不违和,能接受就OK。
香菜和小香葱都是自己种的,包括崔家院子里也种了韭菜、香葱和香菜这几样蔬菜,一个是长得快,另外就是实在回不了家了,可以现摘,当然,也可以去早市上购买,这个得看时间。
虽说摆了摊儿,但兄弟俩也不是天天出摊,得看天,天气好了就出来摆摊,天气不好了就驾车回山里。
他们所租的铺子正好在药房旁边的角落里,还特意找人搭建了个简易的棚子,一收摊所有的东西都分批拉回家,距离县城住的地方,也就二十分钟的驴程,不算远,关键这街道还热闹。
早上鸡汤馄饨,晌午卖凉面凉皮,晚上就卖面,看情况,累了就不干,直接收摊回家,不累了就多留一会儿。
做饭用的水都是从药铺后院儿的井里面打的,每个月给人家交点儿水费,街道上就有下水口,每天下班前他们兄弟俩就会将现场打扫干净,绝对不会造的埋汰,让食客没有心劲儿吃。
开张三天,平均每天从早干到晚,大概能赚个几百文钱,听起来似乎不多,但一个月下来也是有八.九十来两银子呢,这么一算,是不是觉得这面摊的生意还不错?
却忽略了他们从早到晚付出的辛劳,厨师这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,尤其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