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的记下了哥哥为她做的牺牲,只要她到了自食其力的年龄,就一定反过来补贴他们。
一场秋雨一场寒下来,天是越来越凉,去年这个时候她还穿开裆裤,今年妈妈已经将她所有衣服都缝了起来,生怕再冻着她的宝贝疙瘩。
秋收忙起来的时候,爸妈又不沾家了,大哥二哥放了学也会去地里帮忙收秋,会根据他们干活的量记工分,三哥四哥则去割猪草,她则被寄放到三婶儿家跟着小兰姐姐喂鸡喂鸭。
二婶儿也是个劳动好手,孩子三四个月身体硬扎后,就提着篮子去地里面干活,哭了抱起来喂喂奶,睡了就放到阴凉地方找休憩的老人帮忙看一下,非常辛苦,但也是这个年代的真实写照,大多不满周岁的孩子,都是这么在田间地头长起来的。
她小时候其实也是这样,只不过哥哥们乐忠于帮忙,她自己又有前世的记忆,所以看起来比其他孩子省心省力。
二婶家这个儿子身体素质还不错,哭声格外的嘹亮,尽管姐姐们放学就会去地里把他接回家带,但比起她的懂事,大家都说这建成不好带,不听话,但凡有她一半懂事,他们也不用这么累了。
这就是有记忆和没记忆之间的区别,大部分孩子,不都是平凡人么?
她若非大义牺牲,又怎会拥有这样的人生?
说来说去,还是功德,人啊,就得做好事行得正,这样一来,说不定哪一天,就有奇遇呢!
她爷爷这一辈兄弟四个,一共生了五四三二共十四个儿子,七八个闺女,然而却没有一个能进城当工人的,全都在地里面刨食,而她的爸爸,也算当中的翘楚了,至少光生产队拖拉机手这么重要的职位,可是别人眼红不来的。
会开拖拉机不稀罕,但又会开又会修的全能型人才,爸爸有一个算一个,到哪儿都能用得上她。
妈妈还作为生产队妇女里面的重点考察对象,有接任妇女队长的机会,现在晚上回到家,还点着煤油灯,跟着哥哥们学写字呢,用她自己的话来说,不想当妇女主任的妇女不是好妇女,她不能当个没文化的妇女队长,连个介绍信也开不了,那成啥了?所以她要趁年轻,好好努力,好好学。
不仅要学认字,还要学算术,会算账,连小闺女都知道学习,她怎么能给孩子们丢人?
爸爸之前买了个字典,没事儿就翻翻,如今的识字量要比大哥还要多,但很多他会写会认就是不会读,汉语拼音虽然在五十年代末就已经出来了,但推广却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,光字典的版本都发行了六版,而且他们学的还都是繁体字,更加不好记不好写,一般都是记下来去请教会的人,诶,这样才能把字彻底的记下来。
说实话爸爸能有这份心,就足以证明他能走到今天,也并非只是运气那么简单。
在几乎全民都是文盲的年代,谁重视教育,谁就占据了先机,很明显,丁振龙就是因为学习能力强,才有了如今的机遇,所以他不止一次的对自己媳妇说:“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几个读书成才!”
今年的冬天来的比往年要早,入冬以后地里活少了,大部分育红班的孩子都被接到了家。
交过的学费也没退,等到下学期开学了,再慢慢抵消就行了。
因为育红班不是小学,没有什么学习任务,就是纯粹的带孩子玩,所以妈妈这边闲下来后,就把小哥和她接回了家,爸爸再次通过自己的关系网,拿到了去城里打零工的名额,当然,这种事也会先顾着自家兄弟,二叔和三叔也跟着去了。
要不她们妯娌仨之间没有什么矛盾呢,大哥大嫂有事儿都想着他们,这要是不知道好赖,那就活该过不下去了。
自留地里的红薯出了,红薯藤喂了猪,红薯则一篮一篮的放到地窖里进行储存。
白菜萝卜也都收了,一半做腌菜,一半挖个坑埋到土里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