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章 高下自有评说(1 / 2)

,营销号成真了

“各位水友上午好,我是于闲。”

圣姑山风景区,《古代趣闻》的记者到位,肖旭日和工作人员穿着游牧民族传统盛装出镜,于闲也打开直播间。

因为知道挖出来的会是什么化石,台词早已准备好。

过了第一次直播,已经没必要时不时去刺激、调侃傅海涛了。

于闲希望把身为古生物学者的科普义务发扬出来,昨天熬夜思考,如何将剑龙科的演化历程讲得正确又不那么枯燥。

简直比写论文还费心思,不得不佩服科普和教育者们。

提前有过直播预告又刚好碰上休息日,同时观看人数很快升到15万。

没啥好激动的,于闲清楚这些人并非真心来看恐龙,只是想看两个古生物学者互相锤、争锋相对。

没必要为了热度炒热度,做好自己的本分,学术高下自有评说。

让工作人员拿着手机,于闲引导镜头进入石英洞窟。

“这次我们在风景区开发到一半搁置的景点发现了恐龙化石的痕迹。”

石英洞窟经过洒水降尘,没那么令人窒息,但糟糕的地形环境没法改变。

直播间水友通过镜头感知到一二,就看着摄像设备在弯弯绕绕的原始岩层前行,有时还要钻过只有下水道口那么大的洞穴。

终于,在一处凸起的岩石边,于闲停下脚步。

“大家看,这个凸出来的地方其实是化石,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技巧。”

工作人员转动手机,拍摄整个岩体的情况,让大家知道一整面全是天然岩石,不存在摆拍的可能。

事实确实如此,想在这里搞摆拍,整面岩壁都得人造。

大型设备进不来,难度就升级为整个石英洞窟是人造的了。

此时,一名媒体人进入镜头范围,她手中的话筒有个名片大小的长方块,写着:《古代趣闻》

正是白墨派来的新闻记者。

记者首先询问了关于于化石的看法,于闲直接给出结论。

“有可能是剑龙科,不知道具体是哪一种剑龙。”

那根突出墙体的骨骼是剑龙尾部的骨刺,由于尖端断裂,看着没那么锐利。

寒疆高原少有其他外骨骼尖刺这么长的恐龙,大水沟龙等强者的爪子也到不了如此地步。

说到剑龙,名头足够响亮,于闲顺风顺水介绍了这类植食性动物的优势,以及它们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区域。

简短说完,不多卖关子,于闲叫来景区工作人员开始挖掘。

挖化石的过程漫长且煎熬,稍有不慎便可能损坏几千万乃至上亿年留下来的宝贵事物。

于闲指导着工作人员反复调整挖掘角度,从不同地方下铲子、打凿子。

挖掘工作从早晨进行到中午,工作人员轮换着吃饭,于闲只是拿着烤馕夹酱肉,并未退出休息。

相比于第一次直播时苛刻的弹幕,此时直播间的氛围改良许多。

不少水友说着主播辛苦了,挖化石没那么容易,得休息一会儿。

其实于闲除了有些饿,身体说不上疲劳,毕竟经过这么多轮血脉之力强化,灵魂力量远超常人,忙碌小半天不算什么。

“各位,其实古生物研究者的日常比这还累。”

于闲对着镜头介绍着,“并非每次出行都有收获,有时翻山越野好几个月,最终只落个两手空空,狼狈返回的结局。”

眼下已经在圣姑山风景区有了成果,于闲说这些话只是为了告诉大家,古生物研究不易。

所有需要实地考察的科学研究都不是在光鲜房间里安逸做出来的。

渐渐有许多水友站在于闲这边,同时也能看见弹幕中飘过质疑。

说是于闲动用不专业的普通人挖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