禄和爵位封邑。
这是否意味着赵国彻底与“世卿世禄”决裂了呢?不一定,因为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,如果父亲战死疆场,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,儿子若能作战英勇,就可以守住爵位,但若坐吃山空,三代以后爵除!
这是促使赵国百姓前赴后继参与战争的刺激,因为作战时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,立下的功劳越大,获得的爵位越高,获得的待遇也越高。
在军中,爵位高低不同,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,每年所领的军饷俸禄也不尽相同。
比如戍伍是没有报酬的,甲胄以外的衣服要自带,只能吃最基本的口粮,作战就算死了,也是为国家尽的义务,除了不多的抚恤外,家人很难得到其他补偿。可一旦升级为公士,待遇就不一样了,最吸引人的,就是“军爵受田”。
一般的百姓,一个成年男子受田百亩,用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,随着军功爵的增加,公士可以受田1顷半,良士2顷,并且可以拥有氓隶来帮忙耕种,依次递增,到了执圭、元戎,所受田地已经多达上百顷,可以说是富比半县的大地主了,不过到了那种程度,土地房宅的多少已经入不了他们的眼了。
《军爵律》里还规定,爵位高者赏赐重,爵位低者赏赐轻,对军官的奖赏高于士兵。以第九级爵位“官大夫”为分界,官大夫以下立了功,不过是加赐几千钱、几个奴隶而已。但像田贲、虞喜这些高级将领,在意的是立功之后,随之而来的“赐税、赐邑“,也就是加赐食户,甚至得到领邑,成为封君……
春秋毕竟是”封建时代“,封土为主君是每个人的愿望,虽然在执掌鲁国时,赵无恤靠张孟谈以身作则和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“遏制住了手下人获得封地的欲望,可在回到晋国后,已经陆续将一些边地的乡邑封给了手下人,如今只是把这些封赏规范化,法律化而已。
其中,官大夫食税三百到五百不等,公大夫食亭里,执圭食乡邑,元戎食县……
官大夫还是封几百税户,可到了公大夫,已经是直接食地了,所以又被称为“里大夫“,执圭则俗称“乡君”,元戎是“县君”。
迈步走出未央宫含元殿,得到了一座邺城附近里闾的“封地”,被众人艳羡的虞喜双目中,露出的更多的憧憬。
赵国的十一级、十二级爵,现在只有数人,分别是董安于、邮无正等重臣,他们各自得到了一个乡,乃至于一个县的封赏!毕竟从赵氏到赵国建立的过程里,两位老臣付出了数十年心血,奠定了这个新国家的基础。
虞喜缺席了对秦国、郑国的战争,否则他也能位列上圭的。
这是赵无恤避免手下功高不赏的手腕,但虞喜依然期望自己能在未来的战争里立下更多功劳,像邮无正、董安于一样手持玉珪,穿戴卿士的冠冕,站在朝堂前列,更有一座可以世代相传的县邑,上万百姓等着他去治理……
”大丈夫无他志略,犹当立功异域,驰骋中原,以取封君!“
从这一天起,立功封为县君,与国同休,不单是虞喜的志向,也是赵国有志于功名者共同的志向,虽然赵无恤已经在《军爵律》里直接说了:“所赐之县仅限代郡、上郡、河间、左冯翊,内郡一律不得封君!”
而在有人介于国库空虚,试探性地请求,是否要实行”纳粟拜爵”时,赵侯更是断然拒绝。
他说了一段话,一段出于孔子之口,但赵无恤希望子子孙孙在封爵策勋时永远遵从的话:
“唯名与器,不可以贾人!”未完待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