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吊,
原来范得义是要过二遍手的,有李满楼后就不用了,个个没错过。
采药人有的是故意混,有的是真不会分,李满楼就教给采药人从根茎, 叶片,气味区分。
有的药材是和植物易混,收价更低,李满楼教给他们,并劝他们让家里小娃帮着分,发个几文奖励小孩子,
这样药材比较纯净,收价就高,采药人和家里娃都很高兴,他们药堂也少费此功夫,更是高兴。
在贫民区建药堂本也不是为多挣多少钱,只是贫民区靠近大山群落,收集草药是个源头,种类多些。
而且深山么,说不定哪天就会蹦出一个少见药材。
原来药堂都是按通价收,因为李满楼分的快准狠,就显得她药价高了。
而且她还教采药人简单的切泡,不会不要紧,在店里现学,还有一些采药人能先行做的。
比如川黄柏,带皮货因质量不等价格在37-40文;刮皮就一个68-70文,丝75-78文。
反正自己这次收获就那些药材不会多,但干点活就多收入很多,那说啥,自家干呗!
于是采药人来一个呆住一个,不再货比三家。
26店收的药材就多了,又因为简单的活采药人先干了,26店并不象原来整天陀螺似的转个不停,倒有不少闲暇来。
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看病时,李满楼也不像别的坐堂大夫咬牙嚼字。
比如看一风寒,范得义会在问了后说“外邪侵体,恶寒重而发热轻,鼻塞流涕,清稀不断,”
“此乃寒邪束表,卫阳被遏。饮食宜清淡温暖,忌生冷油腻,”
并开药方,“麻黄(去节)三两,桂枝(去皮)二两,甘草(炙)一两,杏仁(去皮尖)七十个。上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。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法将息。
这一个病患救过了,收诊费1吊,药钱2吊。
李满楼不。
她这样看,说“你现在怕冷,有点发热,鼻塞流鼻涕,鼻涕清稀不断。”先说清症状。
“给你开个麻黄汤,吃了药,你盖上被子发发汗。今天就冷轻了,三天差不多能好。要注意吃清淡温热的,不能吃生冷油腻的。”又用大白话告诉情况。
这样病患听的懂,不像范得义那些文雅是文雅了,高深是高深了,档次是档次了,但主打一个问题,开药了,吃了,好了。
李满楼像聊天一样,病患有参与感。
自己症状听的懂,说的对,几天能轻能好有个数,不忐忑。
来看过好了后,再有病就不去别处了,还安利自己家人也来这儿看。
范得义也就学着和患者多交流几句,那些患者就不再随机的去六家药堂看病,而是不舒服就奔他们药堂来,所以效益也好了。
而且李满楼还搞了个家庭小药箱,把一些常见小病,急发病,比如发烧用的退烧药,制成小丸子,很是卖的火。
以至于明明说的二十两,范得义还是给了李满楼三十两。
要是说实话了,都学会,自己就不能有突出的表现了。
虽说药材收取是重要的,但这些大部分是低级药材,真正的药材收取重点是专门种药的种植户。
并不是三不五时杂杂乱乱的采药人,但种植户又不象深山,会偶有一两个高级药材,而且种植户种类单一。
所以26店属于不能关闭,又没有多大用的分店。是范家养老等死的去处,年轻人过去,委实属于发配了。
“26店旁靠大山,还是很重要的店,”范家主笑道,“所以26店只能在嫡系手里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