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8章 智能电话设计(1 / 3)

京城局域网的成功搭建和全国光纤主干网的铺设,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。

而李卫东,作为这一切的核心人物,目光早已放在了更远的未来——智能手机的研发。

西方国家的“大哥大”技术刚刚起步,移动通讯设备的体积庞大,功能单一,且价格昂贵,只有极少数企业高层和富豪能够负担得起。

要不了多久,漂亮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就会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手持移动电话,但它笨重的外形和超过2公斤的重量让它更像是一个“砖块”而非随身携带的设备。

但李卫东并不满足于追赶西方的“大哥大”技术,他的目标是直接跨越这一阶段,开发出一款功能强大、体积小巧的初级智能手机。

这款设备不仅仅是用来打电话的,它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,能够处理数据、进行通讯、甚至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信息传输。

李卫东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,桌上的一叠设计图纸和技术文档铺得满满当当。

作为穿越者,李卫东深知,智能手机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,更是使用体验的革命。

它必须具备易操作、便携、功能多样等特点,同时还要符合未来信息化社会的需求。

“我们不能只是一台电话。”李卫东对团队成员说道,语气坚定且充满远见,“我们要创造的是一台能够上网、处理数据、甚至进行简单计算的设备。”

首先,李卫东从外观设计入手。

西方的“大哥大”太过笨重,根本无法便捷携带。

他要求设备必须轻便,并且能够轻松放入口袋或手提包中。

于是,他决定将设备的重量控制在500克以内,高度不超过15厘米。

“我们需要使用更轻便的材料。”李卫东将设计图纸摊开在桌上,指着设备的外壳部分,

“铝合金和塑料的结合可以让设备既轻便又坚固,能够承受日常的使用和跌落。”

在设备的功能设计上,李卫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:触控与按键结合的操作方式。

在当时,所有的手机都是通过物理按键进行操作,但李卫东认为,未来的设备必须支持更为直观的操作方式。

“我们可以在屏幕上集成一个简单的触控区域,用于滑动和点击,结合物理按键,用户可以更方便地使用设备。”李卫东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张简化的操作界面图,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按键数量,还能让设备具备更多的交互方式。”

虽然李卫东的构想十分先进,但要将这些想法落到实处,技术团队面临着许多难题。

首当其冲的便是硬件微型化问题。

要将通讯模块、处理器、电池等核心组件集成到一台小巧的设备中,并确保其性能稳定、续航持久,这对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。

“我们需要一款更小、更高效的处理器。”李卫东在一次技术会议上说道,语气中充满了坚定与压力。

他的团队正在研发一款专门用于手机的微型处理器,这款处理器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通讯和计算能力,还要能够处理简单的数据传输任务。

“我们可以借鉴天工计算机的处理器架构,但必须进行大幅度的缩小和功耗优化。”李卫东指着设计图说道,“这款处理器必须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,减少能耗,以确保手机的续航能力。”
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李卫东决定与国内最顶尖的晶体管厂商合作,研发出符合要求的微型处理器。

与此同时,他还召集了国内最优秀的电池专家团队,研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一款高效、长续航的电池。

“我们不能让用户每隔几个小时就给手机充电。”李卫东严肃地说道

Tip:移动端、PC端使用同一网址,自动适应,极致阅读体验。